龙泉窑,靠一只瓶子统一亚洲审美

南宋 龙泉窑青釉大鱼龙耳瓶;成交价:USD 2,281,000

纽约佳士得2008年3月拍出的松平不昧旧藏

 

南宋 龙泉窑青釉大鱼龙耳瓶

估价USD 700,000 – USD 1,000,000

纽约佳士得2023年9月明治时代著名商人武山七的旧藏

此瓶也曾于1914年在大阪美术俱乐部上拍过

 

一件是江户时代茶道大师的旧藏,一件是明治时期风云巨商的旧藏,侧面也可验证「龙泉窑鱼龙耳瓶」几百年来在日本藏家心目中的分量,是为几代古董商争相竞逐的珍宝。

 

今天让我们仔细来聊聊「鱼龙耳瓶」的魅力。

 

1.

「鱼龙耳瓶」的日本名字:

「鯱耳瓶 」

 

日本诸多博物馆都藏有类似的龙泉窑鱼龙耳瓶,同时还重新给它取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语境的名字:鯱耳瓶。

 

南宋青瓷鯱耳花生 | 日本德川美术馆藏

 

中国南宋青瓷鯱耳瓶 | 乘谷朝仓氏遗址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鯱耳花入 |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鯱」,是日本神话中一种虎头鱼身的海兽,在日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也很常见,在造型上有受中国「鸱吻」的影响

 

名古屋城 天守阁 金鯱

 

在日本文化中,「鯱」也被视为一种具有强大能量的守护神,可以防火防灾。

 

那么将龙泉窑的鱼龙耳命名成「鯱耳」,既方便大家理解也便于更好地「卖货」,推测这种样式的龙泉双耳瓶在日本如此被推崇,可能也与此有关,毕竟吉祥的寓意,谁不喜欢呢?

 

2.

「鱼龙耳」

与「鲤鱼跃龙门」

 

当然「鱼龙耳」在我们自己这儿也有更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吉祥寓意

 

其实从这种耳朵的形态上也能推测出一二来,虽然在耳朵上能看出来诸多像「龙」一样的元素,比如龙头、龙角等。

 

南宋至元 龙泉窑双耳瓶(局部) | 大都会博物馆藏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这件

耳朵上的龙元素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南宋至元代 龙泉窑鱼龙耳瓶 | 弗利尔美术馆藏

 

还有坂本五郎的这件旧藏

耳朵上的龙元素也很明显

元 龙泉青釉双鱼龙耳盘口瓶  

坂本五郎旧藏(1923-2016年)

2019年4月香港苏富比,成交价:4,495,000 HKD

 

但是从尾巴的分叉、外部轮廓线以及整体身体的摆动姿势来看,都与传统的鲤鱼图样更为接近。

 

南宋银鎏金双鱼纹盆 | 镇江博物馆藏

 

而这种「鱼龙」混合的形象就可以颇为自然地与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鲤鱼跃龙门」故事结合起来。

 

《琵琶记·南浦嘱别》有言:“孩儿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纹样以鱼、龙组成,寓意高升昌盛。

 

那么鱼龙耳饰能在宋代颇为流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南宋龙泉窑青瓷鱼龙耳纸槌瓶 | V&A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龙泉窑双耳瓶 | 大都会博物馆藏

 

正是得益于这种流行趋势,除却纸槌瓶,我们也能在宋元时期的其他器形上看到这种「鱼龙耳」。

 

中国青瓷双耳花入 |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香炉上更为简约的鱼龙耳装饰

南宋龙泉窑青釉香炉 | 大英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  肉庄「虫二—中国历代陶瓷」特展

 

雍正的《古玩图》中也能看到类似的鱼龙耳香炉

清雍正《古玩图》(局部) | 大英博物馆博物馆藏

 

鱼龙耳的魅力之大,就连不怎么用考虑读书、不需要考科举的蒙古人也能get。

 

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就藏有一件鱼龙耳饰的金杯,推测来自13世纪末至14世纪的钦察汗国。

 

13世纪末至14世纪钦察汗国金杯 |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藏

 

元青花器物上也能看到这种装饰思路,甚至还自带上了游牧民族的粗犷感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鱼龙耳大罐 | 大英博物馆藏

 

陶瓷的魅力纵贯古今,横亘中外。


随着结构陶瓷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对陶瓷材料部件的形状、尺寸及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凝胶注模成型是建立在传统注浆成型和高分子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成型工艺,具有坯体密度分布均匀、干燥后体积收缩小等优点。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已被证明可改善传统陶瓷坯体成型的收缩变形和后加工困难等问题,是实现尺寸较大、形状较复杂陶瓷制品近净尺寸成型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结构陶瓷的制备,在塞隆、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陶瓷材料的成型制备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热脱脂是凝胶注模成型陶瓷部件的重要步骤之一。生坯热脱脂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如果控制不当,坯体极易发生开裂、塌陷等缺陷,对陶瓷部件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然而目前完全脱除聚合物并避免坯体缺陷仍是一大挑战。脱脂过程可控的前提是实现脱脂过程有机物热解过程的可控,即实现热脱脂动力学及坯体内各物理场(压强、温度、应力等)的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探索快速、低成本、少缺陷乃至无缺陷的热脱脂工艺智能优化方法,这对于提高凝胶注模陶瓷材料制备过程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介绍了凝胶注模制备陶瓷材料过程的热脱脂工艺基础理论,包括了凝胶注模制备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热脱脂过程中陶瓷生坯的热物理性质演变规律、生坯热脱脂动力学、生坯热脱脂过程中的热-流-固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的构建及仿真。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技术先进,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粉末冶金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相关陶瓷材料生产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 上下滑动 阅读文字 ]

3.

「鱼龙耳」与

来自印度的摩羯鱼

 

不过细究起来,这种鱼龙混合的形象也并非中国本土原创,虽然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提到过类似的神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鰕。”

 

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普遍还是认为“鱼龙”的具体形象源自印度的「摩羯鱼」

 

有关「摩羯鱼」的故事可移步“大肉庄”公众号查阅品读。这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海兽,梵语为「Makara」,传说是恒河女神的坐骑,有人认为它的形象是源自鳄鱼,亦有人亦认为是鲸鱼、海豚,甚至是鱼身象头等的海兽。

 

总之我们在印度当地的石刻、绘画作品中所看到的「摩羯鱼」形象,基本上就是结合了这些传说中的特征,既有鳄鱼的「尖牙」,也有鲸鱼的巨大鱼身,甚至还有大象的「朝天鼻」。

 

二世纪印度阿马拉瓦蒂神庙摩羯鱼石刻 | 大英博物馆藏

 

左:印度 Konarak temple 摩羯鱼石雕

右:1830年印度 恒河女神画册 | 大英博物馆藏

 

「摩羯鱼」这个形象也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其实在较为早期的摩羯鱼纹器物上,还是能看出中国工匠们保留了其经典的“印度基因”

 

比如唐代沉船黑石号上的长沙窑摩羯鱼纹碗,其形象就是兽首尖牙,且体型巨大的。

 

非常符合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其的形容:“崇崖峻岭,须鬣也;两日联晖,眼光也”,意思就是摩羯鱼有如山一般巨大。

 

唐代长沙窑摩羯鱼纹碗 | 黑石号沉船出水

 

唐代金银器中这种形象的摩羯鱼纹就更多了。

 

基本上也能看出其原本的海兽轮廓:张嘴卷鼻,口露獠牙,且一般神态凶猛,倒是能衬得上《大藏经》对它的评价:“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

 

唐代摩羯纹金杯 | 1983年西安市太乙路出土

 

唐 鎏金摩羯纹荷叶银杯 | 西安博物院藏

 

不过仔细注意唐代摩羯鱼的尾巴,可以发现唐代的摩羯鱼已经开始具备“鲤鱼”的特质。

 

唐 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 | 内蒙古博物馆藏

 

摩羯鱼的「鲤鱼化」,其实也是表明这种印度神兽开始在形态上呈现出中国化的发展倾向

 

除却「鲤鱼化」,「摩羯鱼」另一个方向的“入乡随俗”则是逐渐接近「龙」形

 

孙机先生就认为:

摩羯头部被处理得接近龙形以及翅膀出现均是中晚唐摩羯中国化的结果。

 

而等到了宋辽金时期,摩羯鱼的形态已经较为稳定地演变成了「鱼+龙」的结合体

 

头部为龙形,尾部则作鱼形

这就是非常标准的“鱼龙形”摩羯鱼

北宋 珍珠地划花摩羯纹枕 

2016年11月香港佳士得,成交价:HKD 187,500

 

有的还会有双翅

辽 玉摩羯佩 | 台北故宫藏

 

 

 

 

 

 

辽 摩羯纹金花银碗 |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甚至也有了龙爪

北宋 青白釉双摩羯枕 

2017年10月香港苏富比,成交价:HKD 50,000

 

宋至元 銀錾摩羯纹帔坠

2019年9月纽约苏富比;估价:15,000 - 20,000 USD

 

从一双鱼龙耳的衍变与传播中,又一次不得不佩服器物与不同文化的兼容能力有多么强大。

 

从南亚佛教的摩羯鱼,到符合赵宋儒家审美的器物耳饰,到蒙元帝国金银器与青花上的装饰,再看出口东瀛就摇身一变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神兽。

 

千百年来,一条鱼龙倒是用一种极为微小的方式,串起来了亚洲诸国的交流轨迹。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

咦?是谁在说话?小玉壶怎么迷路了呢?

推荐阅读|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

 

图文资料来源:大肉庄
*如有任何疑问或业务联系,请联系“大肉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苏玫瑰:南宋龙泉窑青釉鱼龙耳瓶 

《中国国家地理》:摩羯纹:鱼龙幻化说摩羯

杨小燕:形与意考:唐至宋辽金时期摩羯纹的象生化和拟人化设计

潘飚:摩羯纹中国化研究

 

 

 

 

创建时间:2023-11-22
浏览量:0
<返回
进入页    行业知识Live    龙泉窑,靠一只瓶子统一亚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