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黎明同志 | 何文波: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的境界,一代人的使命
编者按
永远不会忘记
——一个人的境界,一代人的使命
何文波
生于开放
成于改革
1984年2月,黎明陪同小平同志在宝钢一高炉工地视察
1985年9月21日,初轧厂轧制出第一块钢坯
黎明之问
伟人之托
由于宝钢独特的发展条件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在一段时间内,宝钢的确保持了较为明显的市场优势。记得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您认为宝钢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呢?我一时还真想不出怎样回答为好,就对他说:这样说吧,有竞争,没对手。随后我马上又加了一句,我这句话千万别发表,要是让黎部长听到,我就要被撤职了。
黎明同志时常敲打宝钢干部不要有了点成绩就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有本事就要与世界强手一比高下,否则建宝钢就是多余的。“宝钢这套装备要是装在日本,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要是装在德国,会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一期工程主要引进国是日本,二期工程主要引进国是德国)?为什么同样的装备就是生产不出同样的产品?如果是人的问题,难道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素质就是不如别人吗?那我们国家还有希望吗?”面对投产初期与国外产品明显的质量差距,面对黎明同志这样的视角和这种层次的逼问,我们拿什么来回答!如果说黎明同志领导下的宝钢有些与众不同,多走了一步,可以说宝钢人所有的进步都是在这种高压下一步步被逼出来的、被压出来的!我在走上公司领导岗位之前,分别担任过一期和二期的两个生产厂的厂长和技术部部长(当时的技术部是管质量和研发的),这种压力如影随形、无时不在,已经习惯了黎明同志的批评。好在当时只有三十几岁,年轻力壮,不知深浅,干就是了。黎明同志不准我们与国内企业比,但有时他自己也会比一下。“即便在国内,我们也未必就是最好的,现在国内有两家企业就比宝钢做得好,无缝钢管是天津大无缝,冷轧板是台湾中钢”。听了这番话,我才知道我真的没有当宝钢领导的境界。
宝钢总厂首批赴日生产实习人员欢送大会
在20世纪80年代,要管理好、经营好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谈何容易!投产只是一个起步,引进只是一个起点,要回答前面的“黎明之问”,至少要用一代人的时间。买来成套的先进装备就现代化了吗?有了好设备就有了好产品吗?有了一个高起点,就可以继续进步吗?生产线是人来运行的,技术是人创造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在人,不在设备上。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花了钱,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而已。这个钱花得值不值,要看什么人、怎么干。承认别人先进,学!盯着管理差距,追!学不到,是失败,追不上,也是失败。黎明同志和宝钢的领导层对此看得一清二楚,高度重视全员培训,在培训上的投入不惜代价,在宝钢形成了持续的培训热潮。现场人员的技能和基本功、各级管理者的视野和境界,都朝着一个方向:世界一流。世界一流要有技术的突破,也要有现场的稳定,技术突破其实是少数人的事,现场的稳定靠的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要忠诚勤勉,训练有素。
回答“黎明之问”,同样的设备为什么生产不出同样的产品,首先不是技术突破问题,而是能否掌握新技术的问题。技术突破那是以后的事,而且不是用同样的设备生产出同样的产品,而是用自己创造的不同的技术和装备生产不同的产品,后来的宝钢、现在的宝武已经做到了,中国钢铁也做到了。小平同志在投产前对宝钢人的嘱托:“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如果我们连学习都学不好,有了装备也不会用,还谈什么创新呢!
黎明按下三期热电装置热负荷试车按钮
面向国际的宝钢是学习、是赶超;面向国内的宝钢是协作、是承诺。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建设的受益者不仅是中国钢铁,装备制造业也在同步升级。从全面引进,到合作制造,再到自主集成,在宝钢持续建设过程中,国内装备制造业快速进步,大显身手。中国钢铁业和装备制造业携手并进、同步升级、日新月异。
实现现代化要有钢铁支撑,有了现代化的宝钢,就有了支撑现代化的钢铁。“要好钢,找宝钢”,这就是宝钢的郑重承诺。在产品上,聚焦双高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锁定重点行业——汽车和石油行业。在宝钢的战略研讨会上,黎明同志亲自部署:“汽车用钢和石油用钢是宝钢产品的标志,只有使这些主要用户满意了,才能说明建宝钢是正确的。”任务十分明确、目标非常清晰,伟人的论断和嘱托,黎明和宝钢人时刻牢记在心。
精品方针指引宝钢将优势资源集聚在关键目标上,实现快速突破、加速进口替代。在关键领域取得的突破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体能力的提升,构建了影响深远的精品文化。当今中国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没有疑义,如果说还有差距,也许就在这里,或者说还在这里。
一诺千金
使命必达
目标并不复杂,从用户端来看,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的汽车厂所能得到的服务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厂所能得到的服务有何不同?有何差距?中国的一汽和日本的丰田能获得同等水平的服务吗?这就是问题导向,也是目标导向。与产品质量的目标一样,不会就学,落后就追,没有就建。总之,服务体系也一定要世界一流,而且是在国内社会服务体系发育较晚的条件下,由宝钢自身为主来实现,这正是黎明同志所作判断的关键所在。在日本有功能强大的商社,在欧美也有以服务为主业的国际化产业集团,中国当时也有社会化的贸易企业,但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宝钢又向外迈了一步。这也是后来宝钢把“从制造到服务”作为重要的转型路径之一的一个重要起点。现在的宝武已经在服务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开辟了新天地、进入了新层次,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取向之一,这在认识和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项举措分别针对生产、营销和研发力量的整合和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宝钢“产销研”体系在新的层次上进入新的循环。从用户端看,国内的汽车企业和国外的汽车企业有条件获得同等水平的材料服务,而且我们的合作会更顺畅、效率会更高,宝钢服务体系开始进入世界一流。90年代后期,宝钢陆续实施的服务能力升级举措,与工厂管理和精品方针一样,为即将迎来2001年中国加入WTO做了充分的准备。
黎明在会议上讲话
在这里,掌握信息的本质并非用户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是最低层次的满足用户要求。如果按照黎明同志的部署,真正掌握了用户及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理解了用户的本质需求,你至少会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用户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产品目录的用处是很有限的,这就是材料专家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二是钢铁材料只是提供用户产品所需性能的主要载体之一,只是恰好我们对此很擅长,所以常常会给出能够令人满意的材料解决方案,但铁基材料并非唯一解决方案,如果定位为材料服务商,使命会有所不同。至此,“从钢铁到材料”已经有了一些眉目,若干年后的宝钢研究院,除了铁基材料的持续改善和升级之外,在材料研究上已经开始进入在轻量化上可能更有作为的铝、镁、碳等材料的研究、试验和开发。重组后的宝武在此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新材料产业化迈出新步伐,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这些判断、部署和行动对宝钢的市场化转型影响深远,是认知和战略层面上的一次升华。用户不再仅仅是宝钢的现金来源,而且是宝钢重要的战略资产,虽然不在报表上,但它决定未来。是资产就要评估、就要维护、就要优化,这就是营销系统的战略任务。因为宝钢在产品和服务上都是市场的先行者,所以重要领域的战略用户,特别是对产品和服务要求都很高的用户,都将宝钢列为材料供应商的首选,并共同组建材料联合实验室。宝钢的服务进入世界一流,这既是服务带来的成就,也是精品方针的成功。要知道,围绕精品的服务才最能创造出用户认可并可分享的可见价值,因为首先是这样的用户才有这样的需求,才有服务溢价,才有有形价值的分享。否则,服务创造价值就是个理念,天天挂在嘴上而已。而对企业整体而言,由此形成的认识和习惯可以辐射全产品、全体系、全集团。
一代企业领袖在任时的作为固然可敬,但离开后他的信仰、追求和理念人们仍然愿意信奉和追随,依然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则更加让人欣慰。这也许未必是黎明之愿,但却是宝钢之幸。一家长盛不衰、永葆活力的优秀企业,其“战略一致性和企业文化传承”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
掌握新技术建成现代化新企业,宝钢人不辱使命;国内外市场全面开放抓住市场新机遇,宝钢人没有错过;穿越金融危机、启动二次创业、实施管理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辉旗帜指引下,宝钢人阔步走向新时代。
缅怀
来源:中国宝武 编辑:令狐不冲 图片:资料库、刘继鸣、张明伟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2024-12-30
넶0
联系我们
电话:010-6401 5784
邮箱:service@mip195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39号
网址: www.mip1953.com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国家新闻出版署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科学技术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冶金网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冶金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www.mip1953.com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9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62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122号